不要跳級 我偶爾會上網聆聽R的問答,不難聽出跟隨他多年的學生是何等嚮往R標榜的圓滿及一體之境,
心中卻懷有與保羅相似的欲振乏力之痛,連我這旁聽者都替他心焦,
很想告訴他:「問題不在這個層次。」
而R依舊老神在在在殼外搖旗吶喊:加油加油,不要縮回殼內!
---此際,我才感受到奇蹟課程多年來對我的UNDO之恩,
生活中那些平凡無奇的寬恕功課,
目前分類:小我在這 (12)
- Aug 08 Fri 2014 14:53
若水說的殼內與殼外3
- Aug 08 Fri 2014 14:50
若水說的殼內與殼外-2
若水說的"殼內與殼外"「人生畢業禮」一針見血地指出,唯有藉著寬恕才能放下自己的認同與判斷,
唯有放下了判斷,才能解除舊有的意識結構,也才有機會覺醒於真相,
若不老老實實地在殼內完成寬恕的功課,就癡想「畢業」或「覺醒」,
好似尚未長好眼睛與小腳的雞仔,破殼之後,如何生存?
奇蹟課程與人生畢業禮所著眼的世界一個是殼內,一個是殼外,因此他們幫助的對象也有所不同。
- Aug 08 Fri 2014 14:48
若水說的奇蹟胎教
關於奇蹟課程與人生畢業禮有何不同,我覺得若水女士的比喻很有趣又很容易懂,這點跟大家分享^^
「奇蹟胎教」~奇蹟課程在幫雞仔進行胎教:「你不是泡在蛋液裡的黃卵,這個蛋殼不是你的家,
你得借用蛋液的營養,堅固你的喙,長出一雙能看的眼睛,能飛的翅膀,能走的小腳。」
雞仔聽到這番話覺得很荒謬,它會一翻兩瞪眼的說:「我在這兒好得很,在這黑暗的殼內,我要眼睛幹啥?我那兒也去不了,要小腳或翅膀幹啥?真是沒事找我的碴!」
- Aug 08 Fri 2014 14:45
聊聊向內看-4
在佛經裡或是佛教電影裡有一些很有趣的情節:
某生被老師打了一下,然後他看了老師一下,再來,就相視而笑,學生就開心的跳來跳去說我頓悟了!!
當然也有比較莊嚴的畫面,就只有不言不語,微笑而已。
拿這個當開頭,是因為:「我們隨時隨地都處在某種心境裡。」
也許是無聊,也許是激憤,也許是傷心,也許是說不上來的一種感覺…
- Aug 08 Fri 2014 14:42
聊聊向內看-3
舉個例子,如果我們對某件事感到生氣,通常我們會有兩種處理方式:
第一、怪別人(這是最多的反應),
第二、怪自己(一定會這樣),怪別人怎麼可以這樣,怪自己怎麼會這麼生氣!(呵呵~自己先狂笑一下)。
這其中,我們該如何覺察?
- Aug 08 Fri 2014 14:38
聊聊向內看-2
在「覺察」自己內在時,【誠實】是很重要的,
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感受,這樣可以讓我們【"看"清楚】自己內在的每一個部份的我們,
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,那就是【仁慈】,只有誠實卻不仁慈,會讓我們反省過度,
就好比一個只重法律卻沒有人情的制度,這會造成壓抑與逃避的內在,
我們過於嚴苛,對別人不如所謂的法時,就會感到他很厭惡,
影響至外在世界,人與人之間的暴力、社會運動與戰爭於焉而生。
- Aug 08 Fri 2014 14:26
聊聊向內看
我們現在說的「覺察」不是指"解決事情的方法",
覺察就是要開始【去除以往】我們如何看、如何聽、如何聞、如何嚐、如何思考…等等日常生活的反射行為,
安住在每一個昇起的你(的念頭、評斷、漫罵、聲音、畫面、情緒等各種反應…),
我們只要【誠實的】與自己同在,若有出現造作壓抑逃避歸咎譴責自己時,
仍然全部【誠實認下】用主人的角度與之同在。
- Nov 22 Thu 2012 03:03
小我把上癮錯以為是愛
如果我們在情感關係中,同時經驗到愛與愛的對立面(攻擊、情緒暴力…等),那很可能是【你把上癮錯以為是愛】。
要是你們真心愛著彼此,你們不可能一下子愛彼此,又一下子攻擊彼此,真正的愛是不存在對立面的,
如果你們以為的愛有對立面,【那就不是真愛】,而是假我的一種強烈需求,
- Nov 22 Thu 2012 03:02
看破小我的無意識
需要多少人才能使你的人生成為修練場呢?
別在意你的伴侶是否願意配合,意識清明(不受心智控制)只能透過你來到這個世界。
你想開悟,不需要先等待世界或別人的意識變得清明,你若是只會等待,一輩子也等不到。
- Nov 22 Thu 2012 03:02
小我看不到真愛
愛就像陽光,不會挑選照耀的對像,不具排他性,如果具排他性,那就是假我的愛。
真愛被感受的強烈程度是不同的,如果有一個人可以以更清晰、更強烈的將你的愛反應給你,而你對他也是如此,那你們便是處在愛情中,
在真愛的本質中,你和那個人的連結就像你與他人(公車旁邊的人)或事物(花鳥樹)的連結,但強烈的程度卻有所不同。
- Nov 22 Thu 2012 03:01
認出小我的感情觀
有些人指望可以透過換過一個又一個的伴侶得到異性能量的結合,獲得自我的實現;
有些人選擇忍受不快的婚姻關係,理由是因為為子女打算、因循、希望有安全感、害怕孤獨、出於經濟考量…不一而足,
有些人,甚至不自覺的對生活裡的爭吵衝突上了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