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在佛經裡或是佛教電影裡有一些很有趣的情節:
某生被老師打了一下,然後他看了老師一下,再來,就相視而笑,學生就開心的跳來跳去說我頓悟了!!
當然也有比較莊嚴的畫面,就只有不言不語,微笑而已。
拿這個當開頭,是因為:「我們隨時隨地都處在某種心境裡。」
也許是無聊,也許是激憤,也許是傷心,也許是說不上來的一種感覺…
不論那一種心境,全都可以引我們入門--如果你開始意識到,衪不是你的全部--你也頓悟了!呵~⋯⋯
有時候我們會不想要某種感受,例如:痛苦,我們以為,除去衪會讓我們變得更開心,
當我們想除掉衪的時候,就是打自己、不慈悲的對待自己了;
有時候,我們也會想去掉快樂,因為好像這個時候不應該快樂(例:打坐時要正經八百),
只要想去除任何感受的我們,就是開始在對自己侵犯;
說這些,不是要我們沉浸在感受裡面,而是「看到」衪,什麼是看到衪?
靜下來,別直接反應,看一下你本來要如何反應?
在反射動作裡,隱藏了一層帷幕,就是這層帷幕讓我們一直深陷其中而不自知,
這次我們不再直接反應,而是去看到衪本來想做出的行動,
然後,哇!帷幕被我們揭開了!這就是悟道--道路,已經在你面前,走上去就是在悟道裡面,
所以,我們會感到痛苦、感到快樂、感到什麼什麼…
不論感到什麼,都去意識衪,站在主人的角度去慈悲的看著衪。
但是,這樣可以解決我們的生活問題嗎?
如果有人在生我們的氣怎麼辦?我在生他的氣怎麼辦?把怎麼辦的感受邀請過來陪一陪,
問自己、察覺自己,不要害怕的去面對感受,
當你在這道途中悟了些什麼出來,就會知道「煩惱即菩提」的意義了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