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我們花了十四天讓身體適應西藏高海拔的高山氣候,
我對每一位僧尼提出同一個問題:「我看著你們祈禱時,你們在做什麼?
當我們看你們每天誦經十四到十六小時,看你們搖鈴、擊磬、打鑼、敲鐘、打手印、持咒時,你們的內在發生了什麼事?」
僧尼回:「你從未看見我們的祈禱,因為祈禱是看不見的」
僧尼調整了厚重的毛毯繼續說:「你看見的,是我們用來創造【內在感覺】的作為,【感覺即祈禱】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假如祈禱如此有力量,那麼為何我們似乎愈是祈禱和平,情況卻愈惡化?
以和平為例,我們知道和平始終「存在著」,而此刻正存於某處,同樣的,健康與幸福也是,他們始終存在著,
【關鍵】在於:磨練這些經驗的正面特質,帶著感恩及感謝的心,視世界為已然如是的模樣,若能這樣祈禱,將可開啟更多的可能性。
1980年代,研究人員訓練了一百個人在以色列與黎巴嫩戰爭時期,請他們在每個月的特定日子特定時段「在體內感受到和平」,
而非只是單純的在腦海中想著或是一般性的祈禱和平到來,在他們"感受"到和平的這段時間,整個恐怖事件頻率就下降了,
但當活動停止時,恐怖事件就上升了,這個研究發現,當小部份的人口能夠在內在達到和平時,和平的現象就會反映在周遭的世界。
此成果刋載於1988年的衝突解決期刋。
⋯⋯
參與的人數最多,效應就發生得越快。
【我們內心深處的信念,其性質顯然影響外在世界的品質,以此觀點來看,包括身體的療癒到國際和平…
都應該視為是我們自身的映像,是我們生命經驗所賦予意義的反射影像。】
顯然,為了使世界反映出正面、肯定生命且持續改變,我們必須給予這面鏡子某些事物來映照,
【以感覺】為基礎的祈禱會改變我們,而不是企圖使世界隨我們的期望改變,我們一改變,世界隨即同步反映出我們的改善之處。
有人將現代人的祈禱分為四類:
1口語與非正式祈禱(例:以日常用語說親愛的上帝,只要我這一次能在油表降到最底前找到加油站,我以後絕對不會讓油箱見底才去加油)/
2請願式祈禱(例:對諸神的請求,如:萬能的天神,此刻我要請求完全的療癒)/
3例行性祈禱(這類祈禱會在特定的時間以特定的禱詞說出)/
4靜心冥想式(有人會認為祈禱是對神說話,靜心是聆聽神,在靜心冥想時,我們通常會察覺到某種神聖的存在蔓延著的感覺,且運用各種宗教方式來體驗這股存在對生命的意義,以及如何駕馭這股感覺)。
「但真正的祈禱是【用感覺】」祈禱的秘密:關鍵在於當我們希望某事應該發生時,我們就會賦予【相反的力量】,
例如,為了療癒而祈求,就形同賦予疾病力量,為了雨祈求,就賦予了乾旱的力量,
【持續為了這些事物請求,只會賦予我們想要去改變的事物更多力量】。
我們都以為「祝福」就是認同,
但在大師那,「祝福不是認同」,而是一種「不赦免、不阻擋、不鼓勵任何行動、情勢或事件」的形式,
即不是認同也不是反對,只是純粹的去承認事情的發生,不帶評判的認知,是【使療癒得以開始的起點】
我們常常漠視自己的感受,當我們看到某人傷痛到需要加以回應、停止運作或轉身離開的事物時,
我們會關閉與此經驗相關的情感,將它埋藏到心底深處,使自己不再受到更深的傷害。
然而,傷痛不會就這樣離去,而是被我們儲存起來,然後在我們最不想看到它的時候以我們最不想選擇的形式出現,
有些案例很明顯,只是無意的話語就能引發極大的衝擊,觸發深處的傷痛。
【將認知傷痛的存在視為一種療癒過程中,雖然不舒適卻是必要的步驟】-這是非常重要的,因為它是起點。
有些人以為自己隱藏傷痛的防衛機制非常有效,並在現實中相信自己已經從那段經歷中痊癒,他們甚至已經相信自己忘了當初為何感到傷痛。
然而,身體並沒有忘記,我們的DNA細胞能與我們的感受直接溝通,身體會為每一個感受製造出相搭的化學環境,
透過產生肯定或否定生命的荷爾蒙,讓我們體會到所謂的「愛」與「恨」,
例如癌症是早年儲存於體內的未解憤怒、傷痛和罪惡感等,在了解這些關聯之後,就可以看出被忽視的傷痛會產生對人無益的長期影響。
因此,我們應該設法將傷痛轉化為對自己有幫助的新經驗,我們可以透過承認傷痛來達到此目的,
並允許傷痛穿越身體而出,而這正是【祝福】的行為進入療癒過程的起點。
祝福是一種想法/感受/情緒的品質,讓我們可以重新定義對此刻或過去傷害我們之事物的感受。
換句話說,開始給予祝福的舉動就是將我們從傷痛的情緒中釋放出來,使我們不再把未解的情緒留在體內,
進而開放自己以接受更多的療癒,我們要潤滑情緒,【必須先承認傷痛事物的所有層面,包括受苦的人、造成苦難的原因,以及見證後果的人】
在說祝福是什麼時,也必須【清楚了解祝福「不是什麼」】,當我們祝福某個曾經傷害自己的人時,顯然不是在說「所發生的事是可接受的」,
或是希望事情再次發生,【祝福不是要赦免殘暴或苦難的行為,或為之找藉口】
祝福是要我們從傷痛中釋放出來,去【承認這些事確實發生了】,透過祝福的行為,我們重新掌握了力量,
可以釋出生命中最深刻的傷痛及懸而未決的感受,當我們能帶著力量與清明感,而不是帶著憤怒與傷痛來做選擇與祈禱時,美好的事物將會發生。
祝福之如此有效是因為我們在祝福某人時不可能對之加以批判,我們的心智是不允許我們同時做這兩件事的。
以上文章截自「找回祈禱的力量,讓全宇宙一起為你祝福!」/橡實文化出版/作者:桂格。布萊登(Gregg Braden)
我對每一位僧尼提出同一個問題:「我看著你們祈禱時,你們在做什麼?
當我們看你們每天誦經十四到十六小時,看你們搖鈴、擊磬、打鑼、敲鐘、打手印、持咒時,你們的內在發生了什麼事?」
僧尼回:「你從未看見我們的祈禱,因為祈禱是看不見的」
僧尼調整了厚重的毛毯繼續說:「你看見的,是我們用來創造【內在感覺】的作為,【感覺即祈禱】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假如祈禱如此有力量,那麼為何我們似乎愈是祈禱和平,情況卻愈惡化?
以和平為例,我們知道和平始終「存在著」,而此刻正存於某處,同樣的,健康與幸福也是,他們始終存在著,
【關鍵】在於:磨練這些經驗的正面特質,帶著感恩及感謝的心,視世界為已然如是的模樣,若能這樣祈禱,將可開啟更多的可能性。
1980年代,研究人員訓練了一百個人在以色列與黎巴嫩戰爭時期,請他們在每個月的特定日子特定時段「在體內感受到和平」,
而非只是單純的在腦海中想著或是一般性的祈禱和平到來,在他們"感受"到和平的這段時間,整個恐怖事件頻率就下降了,
但當活動停止時,恐怖事件就上升了,這個研究發現,當小部份的人口能夠在內在達到和平時,和平的現象就會反映在周遭的世界。
此成果刋載於1988年的衝突解決期刋。
⋯⋯
參與的人數最多,效應就發生得越快。
【我們內心深處的信念,其性質顯然影響外在世界的品質,以此觀點來看,包括身體的療癒到國際和平…
都應該視為是我們自身的映像,是我們生命經驗所賦予意義的反射影像。】
顯然,為了使世界反映出正面、肯定生命且持續改變,我們必須給予這面鏡子某些事物來映照,
【以感覺】為基礎的祈禱會改變我們,而不是企圖使世界隨我們的期望改變,我們一改變,世界隨即同步反映出我們的改善之處。
有人將現代人的祈禱分為四類:
1口語與非正式祈禱(例:以日常用語說親愛的上帝,只要我這一次能在油表降到最底前找到加油站,我以後絕對不會讓油箱見底才去加油)/
2請願式祈禱(例:對諸神的請求,如:萬能的天神,此刻我要請求完全的療癒)/
3例行性祈禱(這類祈禱會在特定的時間以特定的禱詞說出)/
4靜心冥想式(有人會認為祈禱是對神說話,靜心是聆聽神,在靜心冥想時,我們通常會察覺到某種神聖的存在蔓延著的感覺,且運用各種宗教方式來體驗這股存在對生命的意義,以及如何駕馭這股感覺)。
「但真正的祈禱是【用感覺】」祈禱的秘密:關鍵在於當我們希望某事應該發生時,我們就會賦予【相反的力量】,
例如,為了療癒而祈求,就形同賦予疾病力量,為了雨祈求,就賦予了乾旱的力量,
【持續為了這些事物請求,只會賦予我們想要去改變的事物更多力量】。
我們都以為「祝福」就是認同,
但在大師那,「祝福不是認同」,而是一種「不赦免、不阻擋、不鼓勵任何行動、情勢或事件」的形式,
即不是認同也不是反對,只是純粹的去承認事情的發生,不帶評判的認知,是【使療癒得以開始的起點】
我們常常漠視自己的感受,當我們看到某人傷痛到需要加以回應、停止運作或轉身離開的事物時,
我們會關閉與此經驗相關的情感,將它埋藏到心底深處,使自己不再受到更深的傷害。
然而,傷痛不會就這樣離去,而是被我們儲存起來,然後在我們最不想看到它的時候以我們最不想選擇的形式出現,
有些案例很明顯,只是無意的話語就能引發極大的衝擊,觸發深處的傷痛。
【將認知傷痛的存在視為一種療癒過程中,雖然不舒適卻是必要的步驟】-這是非常重要的,因為它是起點。
有些人以為自己隱藏傷痛的防衛機制非常有效,並在現實中相信自己已經從那段經歷中痊癒,他們甚至已經相信自己忘了當初為何感到傷痛。
然而,身體並沒有忘記,我們的DNA細胞能與我們的感受直接溝通,身體會為每一個感受製造出相搭的化學環境,
透過產生肯定或否定生命的荷爾蒙,讓我們體會到所謂的「愛」與「恨」,
例如癌症是早年儲存於體內的未解憤怒、傷痛和罪惡感等,在了解這些關聯之後,就可以看出被忽視的傷痛會產生對人無益的長期影響。
因此,我們應該設法將傷痛轉化為對自己有幫助的新經驗,我們可以透過承認傷痛來達到此目的,
並允許傷痛穿越身體而出,而這正是【祝福】的行為進入療癒過程的起點。
祝福是一種想法/感受/情緒的品質,讓我們可以重新定義對此刻或過去傷害我們之事物的感受。
換句話說,開始給予祝福的舉動就是將我們從傷痛的情緒中釋放出來,使我們不再把未解的情緒留在體內,
進而開放自己以接受更多的療癒,我們要潤滑情緒,【必須先承認傷痛事物的所有層面,包括受苦的人、造成苦難的原因,以及見證後果的人】
在說祝福是什麼時,也必須【清楚了解祝福「不是什麼」】,當我們祝福某個曾經傷害自己的人時,顯然不是在說「所發生的事是可接受的」,
或是希望事情再次發生,【祝福不是要赦免殘暴或苦難的行為,或為之找藉口】
祝福是要我們從傷痛中釋放出來,去【承認這些事確實發生了】,透過祝福的行為,我們重新掌握了力量,
可以釋出生命中最深刻的傷痛及懸而未決的感受,當我們能帶著力量與清明感,而不是帶著憤怒與傷痛來做選擇與祈禱時,美好的事物將會發生。
祝福之如此有效是因為我們在祝福某人時不可能對之加以批判,我們的心智是不允許我們同時做這兩件事的。
以上文章截自「找回祈禱的力量,讓全宇宙一起為你祝福!」/橡實文化出版/作者:桂格。布萊登(Gregg Braden)
全站熱搜